正法宝殿

标题: 人格教育与修行学佛 [打印本页]

作者: 七宝树    时间: 2012-1-15 21:35
标题: 人格教育与修行学佛
本帖最后由 七宝树 于 2012-1-17 12:50 编辑

      
                                人格教育与修行学佛
      
       民国94年初开始,弟子有幸接触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而在还没接触修行学佛之前的60年,弟子先将成长过程的历史背景、求学及教学生涯中,对人格教育的学习与推展,做个简单的概述,以便跟最近六年来修行学佛的体验做个比较。弟子于民国32年出生在浊 水溪北岸,八卦山支脉山脚 下的一个小村庄,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民国34年台湾光复,结束被日本统治50年而回归中华民国。在战争末期和光复初期,经济困顿、百业萧条,物资极端缺乏,人民的基本需求食衣住行育乐,水平相当低落。弟子家有六个小孩,在艰苦的环境中妈妈还很重视生活教育,常以我爸爸三岁就失去母亲,在逆境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例子激励我们,教我们要认份—认清本份,要脚踏实地,不可站在这边山看那边山更高,其它像礼貌、勤勉、节俭……等等生活细节,都会要求遵守,还要实践力行。每天早晨起床,每个大一点的小孩都有分配好的固定家事要做,有的打扫室内房间,有的扫外庭 ,有的喂鸡、鸭、鹅,有的养猪,课余也会帮忙其它家事,从幼年开始,就培养认份与守规的习性。
      

       到了高中以后,当时乡下人读高中以上的并不多,所以很珍惜能有读书的机会,课余之暇喜欢看些青年励志文集,修养丛书,人生理念的探讨等书刊,边看边激励自己,检视自己的缺失,有则改进、无则嘉勉。而在工作职场上,32年都在高中、高职任教,教育界对教师的要求最直接的就是要把任教的科目教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等等。
   
       依照教材教法,每个教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可分三大领域:1.主学习(知识)2.副学习(技能)3.辅学习(情意),而在升学压力之下,家长和老师多偏向急功利近,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因此老师只好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忽略课程内涵对正面人格和道德情操的启发,因为这个情意领域考试不考。但根据教育统计,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人格特质占85%,专业知识、技能占15%。因为有正向的人格特质才会有融和的人群互动,才有坚忍的毅力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百态。在任教的学校,曾与一位很重视人格教育的刘智校长共事8年,他常勉励全校老师不只要当经师,还要当人师。他说如果一个老师把任教的科目都让学生考高分,还不算是个好老师,还要适时利用机会教育,给予学生人格的教化,激发品德情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的行为,才是兼具经师和人师的好老师。弟子对这个教育理念深表赞同,并以此做为教学奉行的标竿。除所任教的英文科之外,因兴趣和希望从教学中学习,申请教过商业礼仪和人际关系两门课程。民国76年刘校长由于多年来推展人格教育成效优良,学校被教育厅指定办理全省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观摩会,有很多观摩项目,全省各公私立高职都须派老师参加。当时弟子兼任教务处的行政工作,负责办理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的部分,协调十种不同科目的十位教师担任教学示范。每学期在拟定教务计划时也会和实习处及训导处协商,将人格教育列入教学重心工作之一,并配合办理相关活动。这些是还没学到如来正法前,个人很想学习也曾在工作上参与推展的人格教育部份,但真正力行在行持上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而且也不可以自己的旧知识为标准,将新来的知识拒之于门外,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所以必须随时学习更新。
      
       民国94年初因缘和合接触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经由共修、恭闻法音、研读论著而步入修行学佛,学到一些正确的佛学入门知见,譬如: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日常生活中,行为、语言、思维都要符合修行人的行持。学佛就是要学佛的佛教、学佛的佛学、学佛的佛法,三位一体,才是胜义的佛门弟子。修行学佛,行在前,法在后,行不修,法亦无法修,法与行结合起来才叫做修行学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佛法的浩瀚伟大,人格道德只是修行学佛的基础。学校的人格教育没有宗教色彩,但所讲的内容也离不开「五戒」中的四戒(没讲不杀生),「十善」中的九善(没讲不杀生而行放生),慈悲喜舍强调应用在待人处事的部份,但没有佛法中要把四种心发大宏愿到无量的功德, 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等四大宏愿那么超凡的境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格教育是强调培养明辨是非善恶,多做好事,远离坏事。远不如「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那么明确的戒律。行善的最高层次是如四书中大学之道所提到的抽象目标—止于至善,而非佛学中所提修行人的身、口、意要与诸佛菩萨相应,要符合   诸佛菩萨所要求的具体目标。不做坏事一般是以不做违法的事为基准,但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凡人世界的道德标准是界定在做个好人为目标。而佛法教凡人要先变成行人,再转化为圣人,由凡入圣一系列非常严谨的修练历程,发大悲菩提心行,利益一切众生的修行次第,更有循序渐进的八基正见,双运七支菩提心可资遵循。
   
   
      修行的根基要先打好,没有稳固的根基,要修更高深的佛法,犹如缘木求鱼、入山求珠、缥缈无实。所以修行必先落实到生活中去,才不会成为空谈谛道。也就是说把佛陀的教戒,依教奉行于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当中,但后人编造出来的旁门左道、怪力乱神以及巧作诈骗等负面的人格,都与佛陀的教戒相违背,都不是修行人生活佛法化的范畴。嘎堵仁波且师父教导我们要多恭闻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因为每一盘法音都是至高无上的正法,是浓缩三藏十二部精华中的精华。由于佛陀师爷为众生说法的对象、时间、地点不同,法义的用字、遣词、举例也各有不同,从恭闻多重、反覆的法音,可以更加领悟甚深微妙的法义,其它的论著亦须经常恭读,师父所传的法要常做功课,只有依教奉行,才会受用,因为佛法是骗不来的。弟子把这些都时时惕励自己,反躬自省,一有偏失懈怠,立即忏悔改进。但因累劫业力深重,至今仍处凡夫层次,必须更加精进,知行合一,虔诚地依教奉行。 除了每个人修行学佛的精进之外,一个团体佛堂气氛的营造,也很重要。因为一个佛堂要能充分利用,引进更多人学习如来正法,团体必须和谐,而且 每个组成分子对团体要有向心力,对团体目标的运作要能认同,彼此之间要能遵照    佛陀师爷法音,以最真诚最和善的心对待每一位善信,相互关怀,有事、有病要相互扶持。但不可拉帮结派,搞小圈圈。旧善信要协助新善信,让新善信尽快适应,没有被冷落而是有被尊重的感觉,新善信也要常来闻法,早点建立正确的知见。新旧善信除师父主持的共修之外,其它场的共修也盼能抽空参加,共善信习,共修完毕若没急事就留下来喝个茶,互动沟通,团体才能融合在一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要从最亲近的家人、亲戚、朋友、师兄师姐做起,逐渐扩及到广大的人群、众生。否则连身边的人都没做到,而奢谈愿诸众生如何如何……这只是在念诵文字,没有真正发心、没有实践,几年已经过去或往后再过几年,依然不会有受用。
   
       修行学佛没有时间性,而是恒久长远的发愿与行持,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或者说由众生轮回的世界到圣人解脱佛境。方向已定,又有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经典的指引,和嗄堵仁波且师父的带领。而途中的修练工夫,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脚印的真修行,加上善信们之间的相互打气,相互扶持,也可助长精进,摆脱懈怠,减轻千山我独行的落寞感。期盼有缘众生把握千载难逢的法缘,认真修行学佛,早日成就,早证菩提,诚挚愿与所有有缘人相互共勉,阿弥陀佛!
              
                                                                                                    虔诚的佛弟子   云旦嘉措   合十
                                                                                                                           2011.04.21
   
        说明原文来自:《智慧分享》第一卷收录了运顿多吉白尊者第五世嘎堵仁波且自二○○八年五月开始弘法至二○一一年六月,三年里佛弟子们写给仁波且报告修行心得的部份文章。文章里佛弟子们对仁波且的尊称有师兄、师叔、仁波且、愧行者、师父……等等,不管称谓为何,他们是一群遵从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诲以及南无释迦牟尼佛之教诫教义而修行的善信们,他们愿将自身修行之心得公开与大家分享,充份表现出行者们无私利他之举,令人敬佩!



作者: 妙音    时间: 2012-1-15 22:22
七宝树辛苦!
作者: 海生结善    时间: 2014-1-24 00:43
随喜赞叹!{:88:}
作者: 慈红仇    时间: 2016-9-12 23:56
这篇文章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很有促进和借鉴作用,建议佛学知识由浅入深地编排进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并由教职人员以身作责,身体力行,这将会使我们教育更加完善,教学成果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 仁慧    时间: 2017-11-29 14:10
修行学佛,行在前,法在后,行不修,法亦无法修,法与行结合起来才叫做修行学佛。
作者: 邬金卓玛    时间: 2017-11-29 17:39
不做坏事一般是以不做违法的事为基准,但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凡人世界的道德标准是界定在做个好人为目标。而佛法教凡人要先变成行人,再转化为圣人,由凡入圣一系列非常严谨的修练历程,发大悲菩提心行,利益一切众生的修行次第,更有循序渐进的八基正见,双运七支菩提心可资遵循。           修行的根基要先打好,没有稳固的根基,要修更高深的佛法,犹如缘木求鱼、入山求珠、缥缈无实。所以修行必先落实到生活中去,才不会成为空谈谛道。也就是说把佛陀的教戒,依教奉行于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当中,但后人编造出来的旁门左道、怪力乱神以及巧作诈骗等负面的人格,都与佛陀的教戒相违背…




欢迎光临 正法宝殿 (http://www.zfbd108.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